新闻时政

NEWS

首页  > 新闻时政 - 买“火箭票”打卡空间站?中国商业航天加速“起飞”
买“火箭票”打卡空间站?中国商业航天加速“起飞”

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,让“地球居民”可以低成本进出太空;低轨卫星互联网搭建后,电子设备不用担心“连不上网”;未来,也许买上一张“火箭票”,就能到空间站去打卡……航天科技的进步,正在使人类的太空梦想逐渐照进现实。

 

作为“新增长引擎”,商业航天今年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。更具发展效率、更显产业价值、更好融入百姓生活的商业航天,将让曾经离普通人遥远的航天技术走向何方?


商业航天“上热搜”


吉林一号等41颗卫星成功入轨,创造我国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;朱雀二号火箭顺利发射,成为全球首款连续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;双曲线二号验证火箭完成第二次飞行试验任务,实现国内首次可复用火箭的复用飞行……近年来,一个个商业航天领域的“首次”频现,将商业航天推上“热搜”。

经过近十年发展,国内目前已有以星际荣耀、星河动力等为代表的民营火箭公司,以及银河航天等多家商业卫星公司。同时,中国商业航天的“国家队”品牌也在不断打造,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“捷龙”系列运载火箭、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“快舟”系列运载火箭都是其中的代表。

“战略性新兴产业”到“新增长引擎”,商业航天顺势而起。

4月,“中国航天日”主场活动举办地湖北武汉,从“楚天”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,到快舟火箭产业园……以“链”带“群”,赋予了商业航天发展新动能。过去一年,湖北商业航天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5家,产业驶入规模化发展的“快车道”。

在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,自去年底一号发射工位正式竣工后,二号发射工位也已完成导流槽主体封顶。2024年,该发射中心有望迎来首次商业发射。

640.jpg

《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(2023年)》显示,2023年我国共完成26次商业发射(含拼车和搭载),占全年发射的39%。

新一轮商业航天的政策春风劲吹。北京、上海、湖南、江苏、四川、重庆等多个省份出台文件,结合地方特色指导商业航天发展方向,并进一步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布局落地。

一条万亿“新赛道”

1月,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,由东方空间公司研制的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——引力一号遥一商业运载火箭成功腾空,在提高数倍运力同时,将发射成本降低30%以上,为大规模卫星星座建设提供便利。

“这是一条万亿元级的新赛道。”火箭派联合创始人万美认为,它不仅能扩展人类的疆域、获取更多资源和能源,更能覆盖火箭、卫星制造运营及应用等上中下游产业链,拉动经济,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。

分析数据显示,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自2015年以来保持高速增长,2017年至2024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%以上,预计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约达2.34万亿元。

加快航天科技创新和转化,让广大老百姓得到“普惠”,也是商业航天“起飞”的动力。

可重复使用技术,是下一代主力运载火箭发展的重点方向。蓝箭航天技术战略部负责人袁宇介绍,朱雀三号将变成一款智能化的火箭,就像智能化汽车一样,可以远程升级,自行调节飞行状态和轨迹,保证顺利入轨和落区回收。

除火箭这一重要“交通工具”外,卫星也在变得更加智能。2024年2月,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卫通宣布,将向市场提供更多的消费级卫星互联网产品。

“太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,正在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制造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高精尖技术产业发展。”银河航天首席科学家张世杰表示,老百姓对科技“红利”的期待,让商业航天发展不断融合新一代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先进计算等技术,让航天技术加快走进大众生活。 

航天已经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

普通人未来能否负担得起进入太空的“门票”?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锋表示,目前逐渐走进市场端的卫星导航、遥感数据、测量测绘等,已经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。未来,全球一小时快递、真空制造、太空采矿、太空旅馆、星际旅游等新业态将不断壮大成熟。

在不少业内专家看来,中国商业航天正在迎来重大窗口期和机遇期,政策、资金、人才等要素在聚集。但从全球而言,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仍面临部分关键技术待突破、发射能力待提升、商业化程度不够等现实问题,与世界顶尖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。
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究发展部部长王巍表示,应充分调动社会优质资源,加速突破高性价比商业卫星关键技术,推出通信、导航、遥感及综合性商业卫星产品,开发商业市场急需的高性价比火箭发动机。

640 (1).jpg

卫星制造作为商业航天产业的核心内容,正处于“先破后立”的关键转型期。银河航天首席技术官朱正贤建议,持续打造以太空算力为基础的核心能力,发力卫星星座建设及应用。

“商业航天要避免跟风炒作、一拥而上,最好因地制宜、在统筹之下差异化发展。”樊锋建议,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研究、生产和浪费,“国家队”和“商业队”区分定位,让国家集中力量研究“高精尖”,让商业企业来承担更多社会角色,扩大应用场景。


(图文内容来自“半月谈”公众号)

2024/5/31 8:57:15